• 古典家具 黄花梨
  • 红木家具十大品牌
  • 欧式家具 金丝楠
您的位置:首页 > 家具知识 > 红木知识

红木概念的广义与狭义

来源: 中华古典家具网   
时间:2014-03-20 11:32:37我要评论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红木的概念是极其模糊的。许多人往往把木质坚硬、色泽呈紫红色、上蜡打磨后油红光亮的木材统称为红木。然而,红木的概念不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且就其内涵而言也是相当复杂的。比如,收藏家眼里的红木与一般消费者眼里的红木有别;即如同一种红木,在不同的地区其名称也是有差异的。以酸枝木为例,北方称其为红木,台湾称其为檀木,海南称其为荔枝母,广东称其为酸枝,而上海则称其为老红木。

大凡涉猎古典家具收藏的人都知道,广义的红木是作为硬木的代名词而存在的。在这里,红木家具已是黄花梨紫檀、乌木、酸枝木、花梨木、铁力木等硬木家具的代名词。而狭义的红木,则专指酸枝木。

酸枝又称孙枝、紫榆,是热带常绿大乔木,主产地为印度、越南、泰国、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其主要特征是在紫红色中带有深褐色或黑色的条纹,纹理清晰多变,木质坚硬而沉重,入水即沉。经打磨髹漆后,酸枝木抚之润滑清凉,观之极似紫檀般凝重古穆。其实,酸枝木又有红酸枝、黄酸枝、白酸枝之分。世人一般以色红油重、结构稠密、性坚质硬的印度产酸枝为佳,泰国和缅甸及我国南方所产者均次之。白酸枝其实并不是白色,只是颜色浅淡而已,上蜡打磨后仍呈红木本色。

作为酸枝木中的极品酸枝木,是指经历时间很长的红木。它不仅生长时间长,而且在砍伐后又经过了上百年的岁月洗涤。我国在清末民初之前,广西、云南等省也有酸枝木,但民国以后已完全绝迹了。老酸枝木的特征是木质坚硬、细腻,可沉于水,幅较宽大,棕眼细长,比重介于紫檀和黄花梨之间,一般经砍伐后,要自然风干10年以上才能使用。

清代中期,黄花梨、紫檀、鸡翅木等优质木材极度紧缺,酸枝木便开始大量进口,并被广泛使用。酸枝木与紫檀色质最为相近,且质地坚硬,成器后色泽含蓄华贵,沉穆古雅,符合清代统治者追求“贵黑不贵黄”的家具制作时尚。酸枝木材幅宽大,木质坚硬且光亮,鬃眼细长,色泽由深黑至浅黄不等,剖开后闻起来有酸味,并有通直的条状光斑,心材有深色髓线,其重量比黄花梨木重,比紫檀轻。酸枝木质地的细密程度,较紫檀则略为逊色,其硬度高,但韧性差,怕撞击,遇干湿冷热容易变形,雕刻不宜过细,与紫檀适宜于精雕细琢的特点不可相提并论。酸枝纹理虽然华美多变,其色与紫檀相近,但较紫檀光泽略暗,颜色也稍淡。

浅色酸枝极易与黄花梨木相混,但二者也有显著的区别:酸枝的光斑通直顺长,光感不强,黄花梨的光斑则是常有粗细变化,有强烈的木变石的光感;酸枝的黑髓线形态平缓,边缘含混,细小处常呈散墨点状,而黄花梨木的黑髓线形态动感强,边缘清晰,细小处可细如毫发,并呈“鬼脸”状;酸枝的鬃眼极细且顺直,排列间隔长短无序,而黄花梨木的鬃眼排列常呈八字之势,极似鱼肉纹。

由于酸枝木家具价廉量大,颇受世人欢迎。自清中期以后,上至皇室官府,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酸枝木家具从此几乎成为硬木家具的代名词,一直流传至今。现存的清代硬木家具中,酸枝木家具最为常见。据推测,传世的酸枝木家具数量要远远大于传世的黄花梨、紫檀、鸡翅木、铁力木等家具的数量。即如北京故宫博物院中的硬木家具构成也是如此。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2010年9月《国家标准红木》的颁布实施,红木的概念又有所扩大和延伸。在《国家红木标准》中,红木已成为5属8类33种木材的统称。因此,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购买红木家具时,最好使用黄花梨、紫檀、酸枝、花梨、乌木、鸡翅木等能代表确切材质的名称,尽量不要使用“红木”这一名称,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中华古典家具网www.cfucn.com)成立于2010年10月28日,主要从事古典家具行业资讯、交易与帮助古典家具商家进行网络营销的行业门户网站,由中国南部最大的古玩城--巨龙古玩城投资建设与运营,并得到中国古典家具名镇--三乡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先后得到广东省科技厅下拨的高新科技项目补助与三乡镇古典家具行业经费补贴等。
我也说两句(0)
匿名发表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并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注册成功后,您可以获得中华古典家具网论坛的奖励金币。
图文资讯
文化知识

  • 文章内容
  • 商品信息
  • 商家名称

热点资讯
关于中华古典家具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古典家具博客 梦谱五线谱乐理网
中华古典家具网服务热线:400-153-0688 传真:0760-28166677 E-mail:281666880@qq.com
中华古典家具网广告招商:0760-28166680 售后服务:0760-28166680
版权所有 中山网维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446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