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家具 黄花梨
  • 红木家具十大品牌
  • 欧式家具 金丝楠
您的位置:首页 > 红木文化 > 红木评论

"壸门"与"壶门"正误辨析

来源: 名艺名居   
时间:2011-07-02 10:39:27我要评论

在中国传统家具文化文献中,标注部件结构名称时,常常有“壸门”(壸的读音为:捆)、“壸门式轮廓”或“壸门牙条”等。通查文献发现:王世襄先生、董伯信先生、王正书先生、史树青先生、田家青先生等大部分家具权威倾向于“壸门”正确,而胡文彥先生等小部分家具大师认为“壶门”正确。

“壸门”与“壶门”之间,必有正误,为此,笔者结合古代建筑与家具典籍考证,发现此造型结构正确的名称应该是“壶门”,而非“壸门”。具体例证如下。

语义学:“壶门”正确

壶门的历史与渊源

佛床、佛帐须弥座束腰部分各柱之间形似葫芦形曲线边框的部分,石窟中佛床须弥座及晚期壁画下部墙裙亦绘此形装饰,门中画伎乐及火焰宝珠等纹样,谓之壶门。[1] (图一)

自汉代佛教传入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对家具产生了深远影响,“壶门”样式正式登上了舞台。壶门作为一种装饰在家具的使用中不断出现,由魏晋时期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壸”字释义

壸壸本作 ,今文作壸,与壶尊之壶以一下多一“劃”(划)为异。《尔雅》云:“宫中衖谓之壸。”此处的“衖”同“巷”。《说文》云:“宫中道,字象宫垣道上之形。”新华字典中的解释与《尔雅》一致,标明为“古时宫中的道路”。在古代“壸”字还可以和“阃”通用,“阃”字的字义为门槛,特指城郭外的门槛,可借指妇女居住的内室。但无论是宫中的巷道还是内室的门,在词义上难以与中国传统建筑与家具中壶门形状的结构相关联。

“壶”字释义

《说文•壶部》:“壶,昆吾圜器也。象形。从大,象其盖也。”“壶”表葫芦义,与壶门形体特征“ ”完全吻合,符合语言产生的大背景。在我国古代建筑与家具制作中,主要以社会中低阶层的民间工匠艺人为主体,受文化知识程度所限,对于结构部件的命名,往往联系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物件,强调直观和象形。例如明式家具中的“马蹄脚”、“粽角榫”、“罗锅枨”、“壶瓶牙子”等等结构名词。壶门式结构的形状,其线条的波折起伏都与壶的形状相似,因此工匠们以“壶门”来命名,可谓合情合理。

再者,除了解释为与壶形似,也有可能从“胡”的转音。因为壶门式形状的装饰手法属于舶来品,是随着佛教的东渐而用于佛塔宝刹、神龛壁藏、转轮经藏等佛教建筑结构中的装饰,随后家具才逐渐吸取了这一装饰手法。有大家熟知的“胡床”、“胡凳’之说,同理因为佛教文化原因,将之名为“胡门”也是有这种可能。

结论

综上所述,得出两点结论:一、壶门的特征作“壶 ”形,与“壶”葫芦结构特征完全吻合。二、壶门是西域特色的装饰样式,壶极有可能是“胡”的转音。总之,从词义角度讲,“壶门”正确。

图一

再者,在我国古代建筑与家具制作中,主要以社会中低阶层的民间工匠艺人为主体,受文化知识程度所限,对于结构部件的命名,往往联系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物件,强调直观和象形。例如明式家具中的"马蹄脚"、"裹脚枨"、"炮仗筒"、"瓜棱腿"等等结构名词,即琅琅上口又鲜活生动,便于师徒之间代代传记。壶门式结构的形状,其线条的波折起伏都与壶的形状相似,因此工匠们以"壶门"来命名,可谓合情合理。

典籍:“壶门”师出有名

图二

“壸门”无出处

遍阅宋代的《营造法式》、明代的《鲁班经匠家镜》、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工段营造录》等古代典籍,也未出现“壸门”一词,同时也使用了辅助软件: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3.0版,均未找到“壸门”一词,在使用辅助软件时,认真核对了原书扫描文档,确保不是数字化过程中错印误写的可能。可以断言“壸门”一词,于历代典籍中查无出处,乃后世误书谬传所致。

早有“方壶门”

南宋诗人汪莘诗人《沁园春》有云:“望蓬山路杳,万株翠桧,方壶门掩,四面红蕖。”又在《好事近》写道“风日未全春,又是春来风日。不出方壶门户,见东皇消息。”根据文章分析,“方壶门”的意思应该是像方壶一样的四四方方的门。既然有方壶门一说,那就应该有“圆壶门”,而壶门门的结构特征与“圆壶门”吻合。

《营造法式》全“壶门”

中国家具与传统建筑紧密相连的,涉及到具体部件结构名词,也是相互一致。因此,对于中国传统家具的研究,不能忽视北宋时期的《营造法式》。

在四库全书版本《营造法式》三十四卷文字与配图中,均没有出现“壸门”一词,而全部以“壶门”来命名。例如:《营造法式》卷三在描述殿阶基中写道:“其迭涩每层露棱五分;束腰露身一尺,用隔身版柱;柱内平面作起突壶门造。”卷十中记载:“凡牙脚帐坐每一尺作一壶门,下施黾脚,令对铺作。”卷二十四,诸作工限,雕木作中记载:“鋜脚壶门版,实雕结带华(透突华同)每一十一盘一功。”卷二十八:“鋜脚壶门版(帐带同)。”[2]以上都是随意举例,但并没有出现“壸门”一词。

结论

在历代典籍中“壸门”一词查无出处,相反都是以“壶门”出现,也没有出现对“壶门”一词的异议,可见“壶门”一词正确。

图三

"壸门"一词的谬误溯源

“壶”与“壸”常张冠李戴

李延寿先生在《北史卷八十八考证》上记载:“壶监本讹壸今改正。”沈廷芳先生在《十三经注疏正字》上注释:“误室家之壸是康宁也(壸毛本误壶下同)……当为颊音壸读之(壸毛本误壶)……司宫尊于东楹之西,两方壶(壶监本误壸后可知不出)……”张尔岐先生在《仪礼郑注句读》撰写道:“尊两壶于房户间……加二勺于两壶(壶并误作壸)……两圜壶(壶误作壸)……壶禁在东序(壶误作壸)。”由此可见,在古代因为书籍记载是手写,“壶”与“壸”经常弄错,但从来没有对“壶门”提出异议。

图四

“壸门”误写起因

“壸门”一词的误用由何处开始呢?通过查找,最先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第一期王世襄先生《四川南溪李庄宋墓》开始出现“壸门”一词:“第三格作长方形,图案外廓似壸门……最下一格又为扁方,中刻壸门……两格方格中刻壸门……”[3](图2)从原文中很清晰地看到应该为“壸”字。“壸门”为何第一次出现在王老先生的书中,暂且不提,先来研究第七卷出现的另两个特例。

刘敦桢先生在《云南之塔幢》文章中对妙湛塔评述:“下部台基两层,稍高峻,表面隐起门柱及壶门牙子。”以及对大德市双塔描述:“隐起间柱与壶门牙子,其上覆以……”前两处“壶”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但从文章后面一句描写慧光寺塔时:“处上层台基表面,饰门柱及壶门牙子……”[4] (图3)(可以看出应该为“壶门”。梁思成先生在第七卷第一期《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对经幢描写道:“……束腰部份收分甚锐,每面鐫(镌)壶门……”[5]从字迹里很明显看到是“壶”字,但在第七卷第二期《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续》原文如下:“其上束腰……每面作“壸门”四间,剔透凌空……”[16 (图4)为何一、二期描写同一个装饰结构,版本不一,而又没有注释过此变化。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说明两点:一是第七卷一、二期真迹模糊,容易造成视觉错误。二是刘敦桢先生和梁思成先生认同“壶门”非“壸门”。

现在来谈谈王世襄先生文中的“壸门”,本想寻找王老先生以前的著作但无所收获。可意外的发现原来这个“壸门”不是王老先生亲自研究所得,有例为证,在《锦灰三堆——王世襄自选集》第70页左下角有个对“壶门”的注释:“见《营造法式》卷三,引文中的“坐”应通“座”,“壸”应作“壶”,是经研究此书的学者作过校勘订正。”[7] 根据推测,依据应指的是梁思成先生主编的《营造法式注释》。

可“壸门”第一次是在王老先生文中所发现,作何解析?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当时王老先生的“壸门”不是“壸门”,而是“壶门”,有可能是笔误,也有可能是王老先生的书写习惯,毕竟“壺”与“壼”只差一画而已。

更况且是第七卷最后两期才出现的,这样的“异常”也属正常,因“七七”抗战爆发搁置七年之久才重新开版,当时印刷条件极其艰苦,采用手写然后用毛边纸石印的方式,印刷品质非常差,故疏漏难免,在这两册书中勘误标明的笔误就达一百多处。但与之相比,前六卷印刷效果较好,从第一册至二十一册所有论文著作中,对于壶形结构名称皆以“壶门”标注,未出现“壸门”字样。

图五

“壸门”误写发展

建国后编辑出版的简体版《营造法式注释》把“壸门”正了身,即在梁思成先生《营造法式注释》-卷三-殿阶基-注释十六:“‘壸门’的壸字音捆(kun),注意不是茶壶的壶。参阅“石作制度图样二”叠澁坐殿阶基图。”[8]这样突然从“壸门”到“壶门”的转变未做任何考证,以梁思成先生做事严谨的风格,怎么会随便加个注释而不求甚解。从书中前言了解到梁先生未能亲自对“注释本”上卷的脱稿做最后的装饰和审定,而编者们是在遗稿的基础上整理、校补,难免会出现纰漏。更何况“壶门”与“壸门”在第七卷最后两期都出现过,给后来审稿者造成一定的困扰,才会有没有任何注释的情况下突然从“壶门”变成“壸门”。但简体版《营造法式注释》的解释显然成为了后来学者一个范本,建国后出版的书籍将梁思成先生早期文章中写明的“壶门”全部改为“壸门”。王世襄老先生以《营造法式注释》为依据,在后出版的书中都是以“壸门”出现,而王老先生又是家具行业的泰山北斗,自然而然,“壸门”就得到了家具行业的认同。

 结论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后两期印刷品质是直接原因,造成了会刊中有“壸门”也有“壶门”,给后来学者造成了一定的迷惑,更不幸的是,梁老先生的著作《营造法式注释》并没有经过本人最终的审核,“壸门”变“壶门”很有可能是后来学者通过自己的研究加上去的,才至于在注释中根本就没有说明转变的原因,大家又是以此为样本,“壸门”一词便真正“诞生”。“壸门”一词又在王老先生著作中多次出现,加快了大家对“壸门”的认知度。于是,“壸门”与“壶门”之争没完没了。但从以上考证可以看出,“壶门”正确。

中华古典家具网www.cfucn.com)成立于2010年10月28日,主要从事古典家具行业资讯、交易与帮助古典家具商家进行网络营销的行业门户网站,由中国南部最大的古玩城--巨龙古玩城投资建设与运营,并得到中国古典家具名镇--三乡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先后得到广东省科技厅下拨的高新科技项目补助与三乡镇古典家具行业经费补贴等。
我也说两句(0)
匿名发表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并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注册成功后,您可以获得中华古典家具网论坛的奖励金币。
图文资讯
文化知识

  • 文章内容
  • 商品信息
  • 商家名称

热点资讯
关于中华古典家具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古典家具博客| 大师兄广告平台 梦谱五线谱乐理网
中华古典家具网服务热线:400-153-0688 传真:0760-28166677 E-mail:281666880@qq.com
中华古典家具网广告招商:0760-28166680 售后服务:0760-28166680
中华古典家具网地址:中山市三乡镇巨龙古玩城A3栋43号 中华古典家具网值班手机:13543826666
古典家具-红木家具-欧式家具QQ超级1群:40999624(请工作时间申请加入) 古典家具-红木家具-欧式家具QQ超级2群:63257895
Copyright ©2010-2017 cfucn.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中华古典家具产业信息服务技术中心
版权所有 中山网维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44604号    粤公网安备 44200002444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