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锅枨是我国古代家具中经常出现的结构造型之一,它也是判断家具年代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隋唐时期,高型家具在我国已经普及,特别是到了宋代,框架式结构取代箱板式结构成为家具造型的主流,而框架间的拉枨也有了发展和演变的空间。 早期的拉枨是直的,后来为了装饰,出现了拱形弯曲的罗锅枨。
图1《五学士图》的香几
例如,在南宋画家刘松年绘制的《五学士图》中,有一件朱漆香几(图1),其腿间除设有双直枨之外,还弯曲盘绕着一根花草枝蔓状的高拱罗锅枨,它显然是为了装饰家具而添置的,力学设计上的意义并不大。元明时期,高拱罗锅枨已经在家具中独立使用了。但由于当时的居室采光不足,室内的家具也比较少,往往一器多用和移动使用,高拱罗锅枨的力学强度难以满足使用的要求。元末明初,出现了一种顶牙式高拱罗锅枨,它的力学强度很好,在家具中十分流行。
在传世的明清硬木家具中,罗锅枨添加矮佬、卡子花的结构造型相当普遍,其中不少被各种学术著作定为明作家具的经典。然而,由于明清硬木家具体系的历史纵深不足,其造型的源流演变比较模糊,笔者通过多年修复明清漆饰家具的实践体会,明显感到这种造型的年代相对较为晚后。
带着这个疑问,笔者检索了大量的明代刻本插图,尚未看到一幅绘有带罗锅枨加矮佬、卡子花家具的图像。从而对有的学者使用清代宫廷画册《清宫珍宝百美图》(《清宫珍宝百美图》为清朝乾隆年间的宫廷画师以明朝崇祯刻本《金瓶梅》插图为构思框架绘制的秘本春宫画册,其中融进了不少入清后的时尚元素。
图2 《清宫珍宝百美图》中的条案
图3 《百美图》摹本中的条案 引自《明式家具研究》
图4 今人根据摹本绘制的条案 引自《中国历代家具图录大全》
例如:汉族妇女的发式,家具的造型和陈设密度等等)来论证明代家具和陈设的做法产生了疑问。而且,学者在临摹《清宫珍宝百美图》中的条案(图2)时,在罗锅枨的卡子花旁又添加了矮佬(图3),跟进研究者纷纷转引(图4)。顶牙罗锅枨的拱顶与牙板相抵,变平行支撑为三角支撑,更加牢固。在明代家具中,罗锅枨下移者较少,而罗锅枨加矮佬、卡子花者则尚未流行。下移罗锅枨的装饰性强,富于变化,但力学强度则逊于顶牙罗锅枨,它广泛流行于清代,并在清代前期与仿竹、藤家具的劈料作、裹腿作等工艺造型相结合,形成了苏作明式硬木家具显著的风格。
图5 朱漆酒桌
(图5)的朱漆酒桌,高85厘米,长98.5厘米,宽49厘米,出自晋南。其造型为平面无翘头,带拦水线,冰盘沿,牙板瘦窄,插肩榫式剑腿,前后设顶牙罗锅枨,两端设双直枨;牙板与腿的边沿皆起灯草线,腿面饰双线,短枨打洼铲委角线。其高拱弧形顶牙罗锅枨为独木制作,呈现明显的三角支撑作用,设计具有早期性,综合其它因素分析,应为明代早期制作。
图6 明鲁王朱檀墓出土的朱漆酒桌 引自《山西传统家具•可乐居选藏》
从山东鲁王朱檀(1370——1411)墓出土的一件朱漆酒桌(图6)也表明,顶牙罗锅枨的造型在明代早期的高档家具中已经流行了。
图7 铁力木方桌
(图7)的铁力木方桌,高83.5厘米,长93厘米,宽90厘米,出自广西。其造型为冰盘沿,牙板束腰一木连作,腿间设罗锅枨,内翻小马蹄足,木质风化,包浆老辣。它的罗锅枨下移,两端用平插榫与桌腿连接。明代家具的罗锅枨多上抵牙板,两端则平插在腿部;清代家具的罗锅枨多下移,两端逐渐流行用格角榫与腿部相接。这张方桌就是过渡时期家具中的典型标本,综合分析,应为清代早期制作。
图8 花梨木嵌石面长桌 引自《明清家具》
(图8)的花梨木嵌石面长桌,高88厘米,长126厘米,宽58厘米,清宫旧藏。其造型为桌面攒框镶大理石心,冰盘沿,带束腰,拱肩直腿,内翻高马蹄足,腿间设曲尺状罗锅枨加矮佬。它的罗锅枨由五截攒成,两端用格角榫与桌腿相接,就牢固度而言,装饰性远大于实用性。综合分析,此桌的制作年代应为清代前期,晚于(图7)的铁力木方桌。
明清家具上的罗锅枨造型是重要的断代符号之一,再与家具其它因素综合考量,实物年代的判断就会比较有把握了。
• 铁力木的做工 | • 红木家具巧夺天工的榫卯结构 |
• 令人叹为观止的红木家具工艺流程 | • 王秀林谈古家具制作工艺:神奇的鳔胶 |
• 细说东阳木雕 | • 宣明工艺——粽角榫 |
• 硬木材为什么要烘干处理? | • 榻—床的衍生过程 |
• 中国古代床榻的漆工艺装饰 | • 最早出现的榫卯结构 |